清远武广高铁北江桥上游600米处,无人机掠过碧波,北江取水泵站的闸门缓缓抬升,清澈的北江水由此开启了一段奇妙旅程。
在花都区狮岭镇花都水厂,每天48万立方米的北江清泉经过沉淀、过滤、消毒后,为花都“四街六镇”近200万居民送去清洌甘甜的北江水。
2024年8月,广州北江引水工程花都水厂正式投运,标志着广州北部供水格局迎来历史性变革。一年来,这条跨越广清两地的重要水脉不仅破解了花都区长期以来的水源困境,更以优质供水、智慧管理和韧性体系,成为支撑广州“五源六脉”战略布局、推动北部增长极发展的重要引擎。
在通水一周年之际,笔者通过实地探访,从北江取水口到花都水厂中控室,用脚步丈量这条“城市生命线”,如何从蓝图变为现实,并持续释放惠民利城的综合效益。
活水通脉
重构“超大城市”供水发展新格局
“过去,花都供水60%依赖流溪河。”广州水投花都自来水公司相关负责人指着北江引水工程的沙盘说道。地处广州北部,面积970平方公里的花都区虽河网密布,却长期面临“水源单一、水量不足、水质性缺水”的难题。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加速和产业扩张,缺水问题愈加突出。2023年花都最高日用水量达61万立方米,而原有水厂总设计产能仅32.2万立方米/日,缺口常年依赖西江转供水填补。狮岭镇等北部高地因水压不足,居民高峰时段用水焦虑频发,企业不得不自建储水设施应急。
北江引水工程的投运成为破局关键,通过将清远北江的优质Ⅱ类水源引入花都,彻底结束了花都单一水源的历史。工程投运后的一年来,花都区形成“北江为主、流溪河为辅、西江应急”的多元供水体系,为广州构建超大城市“五源六脉”供水新格局补上了关键一环。
其中,作为北江引水工程的重要组成,花都水厂总投资约16亿元、首期设计规模达48万立方米/日,建成后让花都区供水总产能跃升至68.2万立方米/日,不仅满足当前63万立方米的历史峰值用水需求,更为空港经济区、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园等“十五五”重点产业预留了扩容空间。
在产业版图上,一年来北江水正成为广州经济发展的“助推器”。立足花都区面向2035年中长期发展的空间战略蓝图,广州水投花都自来水公司前瞻性优化配置管网,通过推进“三横六纵”供水管网布局,5条散水管道及加压站改造项目相继完成,日散水能力从41万立方米提升至48万立方米以上,形成覆盖全域的“水动脉”,重点强化空铁融合发展示范区、西部智能新能源汽车城、东部临空数智港、北部文旅生产湾等重点产业园区的供水保障能力,精准赋能区域“大发展”需求,为广州北部增长极建设提供了坚实的水支撑。
北江引水工程26公里的输水线路还串联起广清两地的协同发展。通过水源保护协作、应急资源共享等机制,两地共建“水经济”生态圈,为粤港澳大湾区跨区域资源调配提供了范例。
清泉入户
全链条管控筑牢民生底线
北江引水工程带来的不仅是水量的增加,更是水质的飞跃——水源水质从流溪河地表水Ⅲ类标准提升至北江清远段Ⅱ类标准(部分指标达Ⅰ类),实现了从“合格水”到“优质水”的跨越。
这份安心不仅体现在北江水质天然优良,还源自全流程的科学管控体系。在北江取水口,双极限水位防御系统确保“丰水期”“枯水期”正常取水,无人值守的智能闸门精准拦截杂物;原水泵站里,在线监测仪表每两小时更新一次pH值、浊度等指标数据,“查、测、溯”三位一体监控模式覆盖水源全区域,每天检测9项指标、每月41项、半年76项,织密水源防护网。
进入花都水厂,三级检验制度为水质安全再加砝码。3000多个智能感知终端实时捕捉各工艺段数据,65套在线监测仪表覆盖反应、沉淀、过滤等关键节点,平均每分钟传输一次监测数据。水质检测部门严格执行“日检11项、月检43项、半年97项”的频次,一年来累计完成水样检测超1.7万项次,出厂水综合合格率始终保持100%。
水流向千家万户的“最后一公里”同样精心守护。全区布设192个管网水质监测点,形成42个供水网格的立体化监测网络,数据实时传输至智慧平台实现动态预警。针对部分水管老旧事故频发的“老大难”问题,广州水投花都自来水公司自筹4300万元完成金谷南路、炭步镇繁华路等高危管段改造,将5.3公里水泥管更换为球墨铸铁管和钢管,加装智能设备消除“跑冒滴漏”。
在入户端的二次供水环节,广州水投花都自来水公司以“建管服”供水新模式覆盖81个小区,3万多户家庭告别“用水难”。
一年间,“源厂网端”协同升级,供水全链条科学管控让“喝上放心水”成为最实在的民生福祉:狮岭镇、花山镇等区域供水压力普遍提升0.09Mpa以上,缺水缺压诉求工单同比下降3%;供水服务满意率达94.26%;云羚数字园、雅图花园等区域打造的“阳光机房”和管道直饮水试点,让市民体验到高品质用水的便利。
智水善治
从建设者到运营者的智慧化跨越
站在花都水厂综合楼屋顶花园俯瞰,三级阶梯式布局与45米高差让原水全程自流,相比同类型水厂节能60%;排泥水及污泥处理系统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实现生产废水全部回收利用和污废水零排放,每年节约用水量相当于2000个标准泳池。
“过去一年,我们完成了从建设者到运营者的角色转变。”广州水投花都自来水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这种转变体现在管理的智慧化转型上。
在花都水厂中控室的大屏上,BIM+GIS系统实时显示着26公里输水线路和厂区各工艺段的运行数据,AI算法自动优化着絮凝剂投加量和滤池反冲洗周期。这座投运将近一年的水厂,已完成从工程建设到智慧运营的完美转身,成为广州现代化水治理的生动实践。
这种转变还体现在服务的全面升级,更贴民心。一年来,广州水投花都自来水公司针对企业用户推行的“21000”服务标准和水电联合报装“一件事”模式,通过“容缺受理”“绿色通道”提升接入效率;32项供水服务“搬”上云端,2025年用水报装网办率达75%,让群众告别“多头跑”。24小时服务热线与快速响应联动机制,确保工单及时率、办结率均达100%;“供水服务集市”进社区活动,面对面解答市民疑问,搭建起政企沟通的连心桥。
面向未来,花都区韧性供水体系正在加速构建。芙蓉嶂水库应急取水泵站建设正在加速推进,建成后可保障15天应急供水;三年管网改造计划已启动,后续还将通过中央预算投资、专项债等方式推进全域管网升级。“三横六纵”管网布局与“三同五化”改造提升相互配合,着力将北江优质水源转化为“百千万工程”的助推剂,同时强化区域间的水资源调配能力。
从北江碧波到万家清泉,北江引水工程花都水厂的一年实践,勾勒出新时代城市供水事业的发展轨迹。这场跨越广清的“水动脉”工程,不仅是一项民生工程,更是生态工程、智慧工程、发展工程。
当北江水与流溪河在花都交汇,流淌的不仅是清澈的水源,更是城市发展的活力与希望,在珠江三角洲腹地书写着“以水兴城”的新篇章。
南方+记者 孙景锋 周甫琦
摄影:廖明璨
红腾网配资-红腾网配资官网-配资炒股软件-配资投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