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 梁梦婷
7月9日一早,三明市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九楼活动室传来热闹的交谈声:“扎写盲文时,要记住‘正扎反摸’的规律……大家可以用手边的工具操作试试!”市残联四级调研员罗金华缓缓推开活动室的大门,脚步放得极轻。她知道,这里的学员对声音格外敏感。
15位学员正围坐在长桌旁,指尖在盲文板上摸索着自己名字的写法。身着红色马甲的志愿者笑着介绍:“罗科长来看大家练习盲文啦!”罗金华微笑着边和学员们打招呼,边快步走上前,搬了把椅子坐在他们中间。
“在这里训练生活还适应吗?”坐在罗金华对面的小刘是本期训练营最年轻的学员,面对询问,他带着些许兴奋地回答:“嗯!我现在敢和别人说话,不再像以前那么害怕了。”温暖的训练氛围让曾经不善与人交流的他,开始主动向外延伸社交的触角。
这是罗金华推动落地的全省首个中途失明者生活重建训练营,更是她扎根残疾人事业十三载后又一次突破。“我们多跨出一步,就能让更多残疾人少走一步。”这句朴素的承诺,早已融入她工作的每一个细节。
1997年参加工作的罗金华,曾先后就职于乡镇政府和当地县委办,有着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2012年7月,她从基层调入三明市残联,先后负责办公室、教育就业科、康复科等科室工作。那些在田间地头淬炼的务实作风,迅速转化为扶残助残的阵阵春风。
带着对残疾人事业的热忱,罗金华时常深入基层调研,面对面倾听残疾人的心声,一条条诉求和困难,不仅记录在她的笔记本上,更牢记在她的心间。
针对残疾儿童康复,她先后起草、完善残疾儿童康复训练叠加补助等系列政策;结合残疾人康复诉求,组织举办全市首期脊髓损伤者生活重建训练营;主动与相关部门对接,整合医疗、教育等社会资源,大力推进购买康复服务项目……点滴行动汇聚微光,越来越多残疾人得以拥抱更广阔的天地。
2022年8月,罗金华获评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接过证书,指尖轻拂“为人民服务”五个大字,她自觉肩上的担子更重了。如何更精准、更高效地服务残障人士,成为她心头最深的牵挂。
第二天一早,她把证书锁进抽屉,公文包却比往常更鼓了——新添的笔记本上已列好多项待办工作:引进专业团队完善训练营课程、协调医院提供专业康复服务、联系爱心企业开展关爱帮扶……“这字烫在纸上,更要刻进心里。”罗金华说。
日复一日坚守,她的付出终见回报。依托三明市脊髓损伤者、中途失明者自助互助康复服务基地,我市先后为135名脊髓损伤者、35名中途失明者提供精准康复服务,满意率达100%。2023年以来,全市共康复救助残疾儿童2400余人次、补助2900万余元,开展各类家长培训与指导140余场次,进一步畅通“残联—家长—机构”三方关系。
残疾人工作做得好不好,残疾人自己最有发言权。“训练营改变了我,让我重新找回了生活的信心!”去年年底,罗金华踏进脊髓损伤学员罗曲清家门时,借助房间内的无障碍设施,她已经能够独自完成日常起居,脸上的笑容也多了起来。
“残疾人的笑脸,就是我们最好的勋章。”“为人民服务”的誓言,在罗金华的实际行动中熠熠生辉,也在接力传承中愈发鲜明。
作为科室里的“老师傅”,她手把手教导同事精准对接多方资源,每次下基层调研时,她总把年轻干部拉在身边,现场示范如何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残疾人解释政策,从细微处观察他们的真实需求。大家常说:“跟着罗科干活,总有使不完的劲,因为知道自己做的每一件小事,都是在为残疾人的生活添光。”
如今,全市残疾人康复服务网越织越密,但罗金华笔记本上的诉求清单仍在持续更新——那是更多偏远乡镇残疾人的“急难愁盼”。她坦言:“这张网再密,也得盯着每个网眼是否真的能兜住需求。”
红腾网配资-红腾网配资官网-配资炒股软件-配资投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